“虓虎之勇”的“虓”字不读jiǔ,也不读hǔ,正确的读音是什么?又是什么意思呢?
在古籍中,“虓虎之勇”这一表述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,其中描述了一位将领的勇猛:“如虓虎之勇,不可当也。”从《左传》开始,“虓虎之勇”一词逐渐成为形容人勇猛的典范。
到了汉代,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也有引用:“伍奢有虓虎之勇,而能以节制之。”这里的“虓虎之勇”依然是形容伍奢的勇猛。
随着历史的演进,“虓虎之勇”逐渐成为描绘英雄豪杰的标准用语。在《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等史书中,不乏以“虓虎”形容武将勇猛的记载。
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关羽传》中描述关羽:“羽望见良麾盖,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,斩其首还,绍诸将莫能当者,遂解白马围。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。时人谓之'虓虎之勇’。”此处的“虓虎之勇”,生动展现了关羽孤身闯阵、所向披靡的英姿。
“虓虎之勇”的正确读音为“xiāo hǔ zhī yǒng”。虓虎之勇”这个词语,字面意思是像咆哮的老虎那样勇猛。它来源于古代对勇猛之人的赞美,用以形容那些在战场上或生活中表现出非凡勇气和力量的人。
在古代,虎被视为力量和勇猛的象征,而“虓”字则形容虎的咆哮声,两者结合,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无可匹敌的勇猛。
在古典文学作品中,“虓虎之勇”更是频繁出现,成为颂扬英雄人物的重要修辞。如《水浒传》中描绘武松打虎:“武松提拳,奋威咆哮,真个似开山祖师,混世魔王,把那大虫唬得没处躲闪,这一扑,正中武松手内,揪住顶花皮,一连几十拳,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,真个是'虓虎之勇’,非人力所能及也。”
各大词典对“虓虎之勇”的解释都强调了其勇猛无畏的特点。例如,《辞海》中解释为:“形容勇猛如虎。”《汉语大词典》则阐释为:“形容非常勇猛。”
“虓虎之勇”的近义词包括“勇猛果敢”、“英勇无畏”等,这些词汇同样用来形容人的勇猛和力量。
综上所述,“虓虎之勇”不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。象征着一种英勇无畏、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。